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动态 > 正文

【青春三下乡】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各学院(部)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志愿服务

时间:2019-07-2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7次

文化艺术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切实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各学院(部)社会实践团前往重庆市北碚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推动城市、乡村浸润文化氛围、浓郁艺术智慧。

插花汉服体验传统文化

为弘扬以插花与汉服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与发展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华伟社区举办暑期的文化课堂,以汉服和插花作为课程的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汉服吗?”

“汉服就是汉代人穿的衣服”“汉服是汉族人穿的衣服”“古代人穿的就是汉服”。教室里传来小朋友们争相回答问题的声音。三位队员穿着不同样式的汉服,向小朋友们介绍汉服的历史、样式和中华传统礼仪。

此外,队员们还准备了许多花材和花泥,让小朋友们动手体验插花艺术,传递感情和情趣,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达到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的目的。

“碚影”微电影展现北碚变迁

在今年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新闻传媒学院实践团以“碚影”为主题,进行微电影拍摄。

影片以古今交错的视角,走进北碚的历史名人,重拾北碚的历史记忆。整部影片以卢作孚先生为起点,用镜头还原了多年前卢作孚先生与其胞弟卢子英的对话,展现出自建国以来北碚乡村建设、交通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巨大成就,表现了卢作孚先生多年前的真知灼见。

与此同时,镜头还对准了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大学生们,以纪实性的眼光,追踪、记录并呈现这些为献礼祖国70周年而不懈奋斗的大学生们的足迹。

“身为传媒学子,利用专业所学,以文艺和影像的形式记录和反映祖国的变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近一周时间,两部微电影,新闻传媒学院的16名队员用青年的作品穿越时代脉络,献礼建国70周年。

文艺汇演为福利院送温暖

为弘扬孝老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文化,音乐学院组建了一支由26人组成的实践团,赴北碚区第二社会福利院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活动。

“不要离别地这样匆忙,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队员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文艺汇演和歌曲教授的方式为福利院的老人们献上丰富的节目和满满的关怀。队员们们演绎了《红河谷》《芳华》《我们都是追梦人》等经典曲目,引得老人们掌声不断、赞叹连连。

随后,队员们为老人们教授歌曲《浏阳河》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队员们耐心细致地讲解歌曲的内涵,教授了老人们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给老人们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些歌都是又好听又好唱的,风格我也很喜欢,孩子们也不嫌我们学的慢,都可有耐心了。”王奶奶笑着称赞道。

再走长征路,艺术关爱凉山行

“哇,好大的一只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画得真好!”西昌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大门前的广场上突然“惊现”一只翅膀长达10米左右的“雄鹰”。身着彝族服装的同学们激动地鼓起掌来。

这是美术学院文化艺术服务团15名师生和该校200名幼师美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共同绘制的杰作。学校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曾自驾走完红军长征路的著名红色写生艺术家刘增宪教授带领该校美术专业13名大学生,组成“艺术关爱凉山行”暑期“三下乡”文化艺术服务团,来到西南大学对口帮扶的西昌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展“大手牵小手”儿童美术教育等实践活动。13名大学生分散到西昌民族幼专四个班级,开展为期3天的水彩技法、速写、现代舞和现代摄影艺术基础四门课程教学,以轮班教学形式,让该校4个班级近200名学生比较迅速地掌握四种艺术基本常识和技巧。

服务团一行还走进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深刻感受当年“彝海结盟”的军民团结和民族同心,走进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2000多年间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迁。

团委学生通讯社 杨纯希/供稿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张薇/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