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动态 > 正文

【青春三下乡】各学院(部)聚焦乡村振兴 科技下乡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19-07-26 作者:胡之彧 郑心怡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6次

为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各学院(部)社会实践团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广泛宣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指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要讲话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农业生产和农村一线,围绕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中的科技需求提供相关服务、搭建平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充满活力地不断前行。

技术下乡助脱贫,产业、生态共振兴

动物科技学院组建了由党委书记王豪举、院长赵永聚、副书记王春阳带队,专家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的科技支农帮扶团,深入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龙水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为重点,给予当地养殖户实质性指导。

在重庆腾达牧业大足黑山羊养殖中心,科技支农帮扶团深入了解该养殖场的“羊—沼—草”生态循环模式,对当地现代养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随后,帮扶团在养殖中心开展了大足黑山羊养殖经验分享会。随队老师针对养殖场实际情况,就疾病预防与控制、粪便处理、保种育种等方面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并与成员们共同探讨,为养殖场的改进提供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努力促进乡村牧业经济发展,以科技生产之力推动产业振兴。

在重庆市最美扶贫志愿者郑永华老师的指导下,帮扶团成员还对荷花村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前后的水质进行取样检测,将结果对比分析,提出以鱼养水、生态治河的改进方案,助力当地生态振兴。

蚕桑产业技术兴,现代农业进步快

生物技术学院科技支农团来到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五通村重庆市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在了解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状况、产业链的构成和生产流程后,与当地的农户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向农户科普桑蚕相关知识、推广新型桑蚕产业技术及相关操作方法,助力产业技术更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支农团成员还对基地周边进行走访调查,询问有关产业扶贫帮扶措施和村庄的交通出行、农田水利、就业看病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座谈会精神对扶贫政策进行调研。

守正植保技能,服务农业生产

植物保护学院社会实践团前往重庆市合川区渭沱镇,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调查与科技支农活动。

成员们分别对渭沱地区的水稻、玉米、杂粮、果树和蔬菜进行了所受病虫害调查,就其典型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与村民们交流并提出防治建议。当地不少村民带着自家作物病害样品向实践团做现场咨询,成员们仔细观察病状,询问发病时间和情况,从发病原因分析,告诉村民怎么避免病原物的产生,消除和杀死病原物,如种子消毒、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等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

聚焦精准扶贫,传承汉彝情谊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远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普格镇,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当地脱贫工作情况。

在拥有着红色长征精神的红军树村,实践团成员与村长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红军树村近年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走进村民家中,调研村民对生活现状和村落发展的看法。

在大坪乡底古村,实践团向当地村民了解村中保存完善的彝族文化、桑蚕养殖情况、村民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和收入情况。此外,实践团还记录乡村用电情况,宣传普及家用电器知识并提供小家电维修服务。

公共文化惠民生,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学校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实践团来到重庆市北碚区磨心坡村,开展关于公共文化的知识普及与调研访谈活动。

通过走访调查,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的住户对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程度较低。调研员们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积极耐心地回答住户们提出的问题,并向他们普及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治理规划。当地一位76岁高龄的共产党员提到:“现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强,政策普及的同时行动也要跟上,不仅是年轻人,还要让我们这些老人也享受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益处。

在宣讲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特色,注重知识普及,宣传公共治理思想,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以青春热情之姿态,从思想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添砖加瓦,汇聚动能。

团委胡之彧、郑心怡/供稿

各学院/供图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梅佳怡/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