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啊?愿意啊!我们也想脱贫致富,不想拖国家的后腿呀!”7月9日下午,石柱县龙源村迎来了一群年轻的面孔,与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村民们愉快地交谈着。
这是来自西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服务团的19名师生,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石柱县乡村旅游发展,走进龙源村和瓦屋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走访调研、宣讲活动、拍摄第一书记代言视频等,助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据悉,这次活动是学校团委统一部署,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组成,共同开展的“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
让汗水留在扶贫路上
“同学们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要到黄连种植基地了!”龙源村驻村扶贫干部崔剑海书记向身后埋头赶路的同学们喊道。龙源村黄连“熟地种植”试验示范园位于海拔一千三百米的高山之上。据崔书记介绍,黄连作为龙源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一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他说:“很多村民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山林里,半个月才回一次家。种植黄连的成本也远超其他作物,许多家庭通过种植黄连供出了大学生,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7月10日早上,服务团又奔赴位于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的龙源村墩子坪莼菜基地。村民们换上节日的服饰,早早地就到基地,迎接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基地,村民们为服务团示范了莼菜采摘过程,又热情地邀请同学们到莼菜加工基地体验莼菜分级加工。
“虽然我是学经济的,却是第一次参与经济作物的产生过程,让我对经济生产有了新的认识!”服务团成员郭鑫鑫说,以前只是通过课本和网上的信息来思考产业扶贫,今天听了黄连的种植过程,又动手对莼菜进行加工,增加了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知识,更增加了产业扶贫对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大山里一颗小小的黄连、一棵小小的莼菜,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出了龙源村脱贫的小康之路!”
7月11日晚,龙源村村委会大坝响起了动感的音乐,早早聚集于此的村民们拍手叫好,乡村振兴服务团同学们精心准备半个月的“青春扬风采,助力乡村行”宣讲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服务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故事和政策理论相结合的演讲:《恰似春雨润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一条心,建设新乡村》。“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编撰成了快板《扶贫七字歌》,受到了龙源村和瓦屋村村民们的喜爱与赞赏。72岁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一直夸我快板打得好呢!”
童心港湾:大学生开办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班
13日,瓦屋村村委会会议室内,十几名不满十岁的小朋友们手拿着气球,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垃圾分类”和“安全知识”的趣味讲座之中。服务团的同学们召集当地留守儿童,以讲课结合游戏的形式,帮助小朋友们树立安全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讲座完毕后,小朋友们通过参加“为垃圾找家”和“你画我猜”小游戏,与大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
离开龙源村的前一晚,龙源村的向元华支书与同学们围坐畅谈,“我们石柱人就像莼菜一样纯,我们劳动人民就像黄连一样苦,但是我们奔小康的愿望就像海椒一样火辣辣!希望你们多带来大山以外的知识和力量,把我们的小村民带出大山!”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张薇/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