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资讯 > 正文

音乐学院开展“艺术下乡,聆听乡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3-07-0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12次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7月3日至7月5日,音乐学院组织志愿服务队前往石柱县中益乡,开展以“艺术下乡,聆听乡村”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

感悟“初心”,牢记使命

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队成员们来到石柱中益乡。一条曲折蜿蜒的阶梯,引领同学们走进初心小院,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中益乡干部群众促膝长谈的地方,也是老党员马培清的家。小院展厅里详细记录着中益乡的脱贫历程,字里行间闪烁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脱贫精神。驻足其间,实践队队员们沉浸感悟“初心”,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在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中益乡访问实纪”过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以及党和国家对于人民至上的坚持和践行。初心小院广场上鲜红的“初心”两个大字,激励着队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聆听乡村,艺术下乡

留守儿童教育欠缺是乡村的大问题,如何联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如何突破乡村教育缺少文化浸润的困境,如何加强音乐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力成为亟待共同解决的问题。在石柱中益乡花溪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谭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主要了解了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就音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热烈讨论。队员们在走访中发现,在如今中益乡 “笑口常开”的幸福生活中,精神文化的浸润和引领方面还大有可为空间。

情暖童心,携爱同行

7月4日,实践队前往中益乡盐井村开展音乐课,践行美育乡村的理念,用音乐关爱留守儿童,暖心田、润童心。隔代养育、长期与父母分别等现实情况,使得留守儿童存在着隐性或者显性的情感缺失,他们大多表现出内敛、敏感、偏激的性格特征。实践队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和鉴赏手风琴、巴松、古琴等乐器,引导小朋友们通过音乐去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在最后一曲《送别》的合唱中,音乐种子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深深埋下。课堂结束后,实践队为留守儿童们送上文具和读物,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行动疗愈留守儿童们的心灵,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走近非遗,共话未来

石柱土戏发源于石柱县中益乡,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家族戏曲“活化石”之称。作为音乐专业学子,保护和庚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根植于心的责任和担当。在当地土戏传承人谭登全老人和他的徒弟们组织下,实践队参观石柱土戏。队员们在学习中感受、体悟传统地方戏曲魅力,并通过调研访谈了解土戏的艰难生存环境和传承困境,立志在实践中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样“村晚”,传党音、润人心

7月4日晚,实践队盛装出席,为石柱中益乡村民们带来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夏日“村晚”。石柱传统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舞朗诵《山村的夜晚》、器乐合奏、流行演唱等节目好戏连连,精彩不断。一曲《灯火里的中国》更是唱响民音,唱出乡情。活动在盛大的篝火仪式和传统土家族摆手舞中落幕。一次小小的“村晚”,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播下音乐的种子,也接续文化的传承。现场掌声雷动,村民们既是为动人的乐曲鼓掌,也是为这群“肯吃苦有才干”的音院青年队员们点赞。

( 图为“村晚”音乐会现场)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音院学子将汗水与才华挥洒在乡村热土,积极践行“特立西南,学行天下”青春誓言,奔赴广阔天地,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杜和军 向晓慧|供稿

向晓慧|供图

李文俊|编辑

廖舒雨|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