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资讯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走进“民族之家”,感悟民族文化,尽享歌舞美食

时间:2019-11-0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0次

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号召,促进西南大学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以谋同发展、共进步,11月3日下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了“走出去引进来内部素质拓展活动”。

该活动以《民族文化交流体验》为主题,由西南大学“民族之家”小红工作室承办,彝族孙志筌同学主持。蒙古族,彝族,新疆维吾尔族,傣族等各少数民族同学穿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齐聚一堂。

穿在身上的历史,绣在衣服上的文化。

孙志筌同学身着绣满粉花绿叶的蓝底彝族服饰,向与会在座侃侃谈起了楚雄彝族服饰。彝族人民按地区分成了大(小)凉山型,滇中型和滇东、滇南型,不同地区又细化分了不同支系,像诺苏支系曾经就给亲自到访习近平总书记披上他们英雄节的“披风”以示欢迎,还有哩颇支系的“公鸡冠帽”和纳苏支系的“母鸡冠帽”,罗罗支系这个崇尚老虎的民族的黑色元素,乃苏支系的满绣袖口不易磨损,正如孙志筌同学所言“各种民族服饰,包含了民族信仰与文化,也有实用价值”。

小豹子、小老虎:“我来送福了!我来送福了!”

在聊到民族服饰时,也谈及了相关的文化习俗,其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阿细支系的“全裸化装舞会 ”——祭火节。阿细人是崇尚火的民族,有“火神的后裔”之称,“祭火节这天,村里的小男孩一丝不挂,在身上用五色土绘着奇异图案,面带类似老虎,豹子的面具,跑到各家去闹去抢吃的,但是却很受欢迎,因为这些小老虎小豹子是来送福的,他们的到来可是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孙志筌同学这样有声有色的向观众们讲述着。

离开座位,一起参与进民族文化里来吧

欣赏纳西族的东巴文及其传统竹笔,亲身体验造原始纸张的过程,摇响东巴吉祥风铃;而引来最多同学体验的就是苗族布依族擅长的蜡染了,简单的几道小工序过后就能看到自己的“艺术成果”。同学们争相凑在前面,先用铅笔在白布上或绘图,或写字,再拿工具小心翼翼的点蜡上去,浸染,再静待约十分钟的氧化,洗蜡过后就初成了。大家有的写自己名字,有的书人生格言,还有的大胆向爱豆表白......现场分外热闹。

民族文化体验,又岂能辜负美食与歌舞?点燃气氛的是蒙古族,彝族,新疆维吾尔族,傣族等各少数民族同学穿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齐聚一堂,来一场“斗舞”。刺激味觉的是各种民族小零食。“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牛肉干,不过奶茶怎么是咸咸的?”19级新闻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惠一童同学这样聊到自己一番吃的经验。对此,新疆姑娘热拉依则表示道:“看他们吃东西时一会儿喜悦又一会儿奇怪的面部表情真是太有意思了,每次向他们讲解我们民族特有的食物是,都感到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容纳。”

活动结束,新闻传媒学院广编专业的涂芊芊同学不由向记者坦言“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更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服饰、手工、文字、语言、食物,都充满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使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赵漫/供稿

新闻传媒学院 惠一童、赵漫/供图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欧阳媛/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