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历史名城,红色故都,一个红色与绿色并存的城市。7月下旬,怀揣着青年的热情与希望,西南大学云南曲靖三下乡小分队赴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科普情系千万家,青春实践下基层
据介绍,该实践队是由来自法学专业学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学院优秀学生组成,专业素养较高。在前往娜姑镇白雾村对村委会干部、乡村基层后备干部开展访谈活动,深入地方机构探究基层人民科学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后,深入娜姑镇白雾村,通过科普宣讲、食品安全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确引导群众形成“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
白雾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历史上很长时期都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形成集镇,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来往马帮络绎不绝,因此白雾村也被称为“万里京运第一站”。在当地村民委员会的帮助下,该实践队深入白雾村居民家中,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调研,通过采访、分区域社会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居民需求,也为他们普及科学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基层民众运用知识预防隐患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为他们带去温暖。
寓教于乐三下乡,书签代笔授新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该实践队前往白雾村活动中心开展支教活动,手把手教当地留守儿童动手制作叶脉书签,旨在传递植物之美,用美育助力孩子成长。
参与活动的队员表示,本次叶脉书签DIY体验活动,从基本的生物知识介绍到通俗易懂的制作原理讲解,从生动形象的制作演示到留守儿童们亲手制作一支支镂空透明的书签,在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锻炼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
活动现场,通过主持人讲解和小分队成员的辅导,原本腼腆的孩子们渐渐从紧张情绪中释放出来,询问颜色变化,感知制作力度……互动交流中,简单的生物知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书签制作很神奇,一直以为书签都是很贵,离我很远的东西,原来我也可以自己做出来。”一位九岁的小妹妹高兴地对实践团的志愿者说。孩子的爷爷告诉实践团同学,孙女一直很喜欢收集各种树叶,经常摘很多树叶夹在书里,或者压在箱底。这次,大学生来教孩子们制作叶脉书签,她特别喜欢,玩得很开心。
原村委会书记李长才说,制作叶脉书签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眼中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在留守儿童心中却是将物品由新奇转化为平凡的一种感受。这对孩子们审美能力的启发、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还给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建筑风格、垃圾分类小知识、趣味书法课、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精彩的实践课,每个到场的孩子都在活动中收获了成长和快乐。
学百年工匠精神,圆梦中华当传承
“民以食为天”。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饮食文化,宣传会泽特色饮食文化,为家乡美食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该实践队前往白雾村朱记凉粉店进行了有关凉粉的制作、功用、历史传说等内容的实践活动。探寻其历史悠久的经典制作工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习手工制作民间美食的匠人精神。
在制作凉粉的过程中,凉粉店老板耐心指导,亲自演示如何泡豆子、打磨豆子、并把打磨好的豌豆粉煮熟、分装进盘中冷却凝固,最后变成一碗碗美味可口的凉粉。一粒粒黄豆,传递着劳动人民的辛勤;一碗碗凉粉,诉说着劳动人民的希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群众学习了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能够运用科学理解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了解调研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概况,有利于加强村内的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眼界和专业素养,为白雾村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资讯和更加开阔的视野,为其发展战略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对其和谐,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乡村也给实践队上了深刻一课,给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七天,该实践队不惧酷暑,深入街头巷尾,准确聆听群众心声,了解基层科普现状,用热情传递希望,知行合一,运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融入基层,服务乡村,充分展现大学生风貌,发扬大学生风采。不忘初心跟党走,服务乡村献青春。
魏燕芳 赵丽金/供稿
曹得刚 魏燕芳/供图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龚江天/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