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资讯 > 正文

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生态文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时间:2018-07-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0次

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生态文明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有一群大学生,不顾炎热的天气,来到了重庆忠县马灌镇倒灌社区,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志为推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就是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社会实践团成员。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重庆土壤学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助力乡村振兴,共建生态文明”,旨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农民保护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俯下身子,才能听到大地的心跳;走进农村,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在这六天的时间里,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马灌镇开展了“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活动,走访慰问了社区中的贫困户,同时,实践团还对马灌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调研内容围绕“农村秸秆还田现状及农民对于秸秆还田的态度调研”、“农民对于土壤污染的认识以及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态度调研”以及“倒灌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调研”三个主题展开。此次调研,实践团共走访了8个村舍,200余户农民,累计填写问卷400余张,旨在通过此次科学的调研深入了解倒灌社区环保以及农业污染现状,并在调研结束后请专家教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用调研收集的信息形成一份科学的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切实推动当地乡村的生态环保建设,让每一个乡村都能变成生态环保的幸福美丽乡村。

同时,还针对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状,开展了主题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调研,走访了现代粮油基地,桃园,碧根果园以及孔雀园等产业基地,采访了6名农业产业大户,摸清当地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限制因素,为后期为当地农民提供相应技术指导指明方向。

情系贫困户 下乡送温暖

7月12日,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院党委副书记邓洪波的带领下,到社区里走访慰问了建档贫困户。“生活压力确实挺大的,但是只要孙子和母亲能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李伯伯说道。这是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慰问的一位老伯,他不仅赡养着92岁的老母亲,还要抚养先天智力障碍的孙子,尽管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但他仍然积极面对生活,用其单薄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幸亏有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着,这两年生活渐渐没那么困难了,感觉生活有了希望。”李伯伯感叹道。

院党委副书记邓洪波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嘱咐他们要好好保重身体,并鼓励他们要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生活,尽早实现脱贫。同时,实践团还为建档贫困户送上了慰问品。村民们纷纷表示:“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实践团给予的关心,他们会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探索脱贫致富之路,争取早日实现脱贫。”

初步了解情况播种环保观念

为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善马灌镇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7月13日上午,实践团去到镇上各个村民的家中,进行农村环保主题宣讲,宣传环保相关知识。

实践团成员朱航在宣讲时强调了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并呼吁村民们:“咱马灌镇正在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好,大家更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从自身做起,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7月14日到15日,为了能给马灌镇的建设提供真正的帮助,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社区开展了调研工作,以获得初步的了解进而才能“对症下药”。实践团成员们挨个走访社区上的家家户户,收集了各村民对于秸秆还田、土壤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的看法。

村民们都反映,当地政府对于环保、秸秆还田等宣传是十分到位的,但村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科学的管理,常常会有“随大流”的想法。尽管较多村民已经意识到了秸秆还田能够带来较大的益处,但村民普遍反映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盲区。

许多村民们都反映垃圾桶的距离太远,数量太少,“我们也知道垃圾要分类,政府也做过这方面的宣传,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图方便,把垃圾一股脑儿就近扔掉。”社区的张奶奶说道。

在进行调研的同时,实践团的成员们针对村民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建议,并向他们普及秸秆还田、垃圾处理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让村民们意识到秸秆还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并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技术支持。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认真整理了村民反映的种种问题,并对问卷的反馈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前情况的一些认识和改进的措施,请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持,调研报告给当地政府政策建议。为后续深入调查做准备,同时为后续宣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走访农业发展基地,体悟乡村振兴

7月16日和17日,实践团成员们在当地村民和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访了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基地,明确倒灌社区现代农业产业现状,摸清农业生产问题及限制因素,为后期工作指明方向。

走入马灌镇,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干净整洁的田间小道。马灌镇拥有全忠县最大水库和500米油菜基地,曾被评为“美丽示范乡村”。 “这一块是油菜花田,这一块是我们的碧根果基地,那里是一片桃园……这一片每一块地都被规划得好好的。” 在出发的路上,司机张师傅和大家介绍到。

近年来,马灌镇致力于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其中,发展比较成功的是高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几年来,我们发展了孔雀园、蓝莓产业、水稻产业等,尽管我们在种植、经营方面出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不断地摸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高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股东说道,“我们作物的产量比较低,是因为我们追求精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也比一般的都高。” 据了解,今年六月,马灌镇迎来了首届胭脂脆桃采摘节,当天共吸引5000余名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十万余元的收入。

在走访完农业发展基地后,实践团的成员们不禁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感到自豪。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也发现了产业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场和股东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对问题做了记录和分析。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成员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邓洪波表达了对实践团成员们的期望:“大家要走出大学,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要多向社会、老百姓、农户学习。希望你们能从此次三下乡实践中有所学,有所得。”

成员们也纷纷表示,自己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有很多收获,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的实践,自己能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实践团成员缪伦钰说道:“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更加体会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人们带来地好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张梁、付鑫怡/供稿 供图

任博文/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