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青年 > 正文

4年走过200余个贫困村镇:陈瑞媛用脚步丈量乡间沃土

时间:2021-10-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15次

10月13日,由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出品的《强国青年》第二季在“学习强国”平台全面刊播。全国50位高校学子,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展示新一代强国力量。作为五十分之一,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陈瑞媛用“脚下沾泥土,心中有沟壑”诠释了她的信仰。从2017年至今,她作为片区负责人累计带领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200余村展开调研,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国家级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足迹遍布青藏云贵、巴山蜀地、潇湘荆楚、白山黑水……

做脱贫攻坚的“质检仪”

卷起裤脚席地而坐,帮忙接过村民里手里的苞米,学着当地方言问道:“老乡,今年地里收成好不哟?”为看到最真实的农村,陈瑞媛常以这样的方式同当地村民交流。一来一往,她便与淳朴热情的村民们“打成一片”。详细了解后,她便把情况如实写在评估调研表上。

(图为陈瑞媛正在村民家做调研访谈)

(图为陈瑞媛在云南同当地村民合影)

这些年陪伴陈瑞媛最多的就是评估调研表。小小的一份表,涵盖了医疗、教育、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8个部分72个指标,是决定当地能否摘下贫困帽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交流观察中发现问题,到与村干部核实情况,最后整理问题和数据,每一步陈瑞媛都追求客观真实。经常有扶贫干部将她拉到一旁,悄悄说:“小陈啊,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上报,我们马上就去整改。”如今,大到房屋农田,小到一砖一瓦,在陈瑞媛的眼中都不只是乡村图景的点缀,更是山里百姓迈向幸福的重要基石。

写扎根大地的论文

沿着一条泥泞小路走进当地村委会,陈瑞媛看到的是一排墙上布满裂痕的泥瓦房,还有屋前锈迹斑斑的篮球架。转眼望向农田,是稀疏的菜苗。面对眼前此景,陈瑞媛不免发出疑问:“这是真实的农村吗?我该怎么样做才能改变现状?”带着这个问题,陈瑞媛踏上了对乡村向上发展的学术探索之路。

(图为陈瑞媛在青海岗什卡雪山)

之后的工作中,陈瑞媛将自己的地理专业与实践结合,用遥感影像、矢量数据确定水域等信息,DEM数据直观反映贫困地区地形地貌状况。回到学校,她又栽进众多文献资料中,依次梳理有效信息。为了探寻出论文思路,陈瑞媛同文献开始了长达一周的“持久战”。在图书馆“泡”上一天已是常态。反复修改八次以上、为达到内容的精确性熬夜失眠,经过近两个月的打磨,她终于写下了属于滇西大地的论文。

在感动中坚定信仰

调研时,陈瑞媛偶遇了一位穿着军装的老人,有着50岁的党龄。走进家中,发现墙上挂满了勋章。“我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任何贡献,国家还要给我发钱给我盖房子,我心里也有愧疚啊。”老人家哽咽道。她和现场的调研员听完后都红了眼眶。她没想到,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老党员们,面对现在美好的生活,心中除了幸福与满足,竟还有满满的愧疚。

(图为陈瑞媛与当地村干部进行讨论)

在重庆市荣昌区铜鼓村,陈瑞媛遇见了一位怀有身孕的女书记。尽管预产期只剩下一周,女书记仍不顾劝说,挨家挨户地走访。八个月没回过家、术后两天回归岗位、放假还跑向农户家中……一路上,扶贫干部“自我燃烧”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陈瑞媛。于是,她积极学习当地干部的工作精神,不惧风吹日晒、分秒必争,坚持看完每一份调研表,认真核对每一项数据。因为她深知,评估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村民迈向幸福的关键。

9省38区县,200余个贫困村,陈瑞媛心中大美的山川,是熠熠生辉的祖国。将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山河,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今天,陈瑞媛又有了新的思考:产业帮扶政策如何优化?如何保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未来五年,是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过渡时期。陈瑞媛也会继续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助力乡村发展事业,发挥出青年人的强国力量。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薛鑫 祝佳欣/供稿

陈瑞媛/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