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青年 > 正文

决心学成回到乡村,她想成为孩子们的太阳

时间:2023-03-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28次

早上七点,一束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打在李永雪脸上。穿上衣服,简单洗漱一下,她就悠悠地出了宿舍,慢步前往办公室。“朝着太阳生长,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善良。”她把座右铭印在心底,想要成为发热的太阳,走遍乡村,温暖出生在乡村的一棵棵幼苗。

李永雪,本科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后经选拔进入西南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她于2020年8月前往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卡斯镇卡斯初级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教授初一年级的政治课程,并于2021年9月返校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今年2月,她又回到昌宁县,在当地社区的儿童之家开展志愿服务。

(李永雪与学生们的合照 黑色衣服为李永雪)

2020年至今,李永雪多次前往重庆城口、开州、酉阳等多个区县,并远赴河南、贵州、云南等地开展支教、实习、乡村调研、挂职锻炼等活动。她说:“目前我研究的方向是乡村,更细化是对于乡村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我会怀着对乡村社会服务的热情,去探讨如何用社会工作去推动乡村以及乡村儿童成长进一步发展。”

萌芽:想去基层看看

在2020—2021年支教期间,李永雪在导师项目中负责撰写稿件的一个小章节,这是她第一次写作乡村方面的内容。章节主要探讨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当时的她对乡村的扶贫政策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找资料,连提纲都拟不清楚。畏难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思来想去,她最终找导师进行了沟通,明晰了找资料的方向。查阅相关文献、登录各省扶贫办网站,提纲是拟出来了,但内容的填充和材料的有序呈现对她来说又是新的挑战。通过向师姐以及同类型研究的同学“取经”,学习导师的论文写作方法,李永雪才度过那段焦虑的时期,勉强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一万五千字的初稿。

李永雪回忆道:“当时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心里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是否能写好。但凡事都有第一次。”在第一次后,她对写书稿不再如第一次般焦虑,总相信用心去写、及时与老师沟通,一遍又一遍的总能改出文章来。

(李永雪在昌宁新城社区调研)

在写作过程中,李永雪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这几个地方的乡村脱贫做法、经验,以及当地是怎么做的,做得效果如何,哪些值得学习借鉴。这让她对乡村扶贫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发现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出生在乡村的她,想实地见证国家对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视情况、政策支持情况等是怎么样的,更想去了解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基层又是如何去帮助群众脱贫和发展的。从那时起,她对乡村方面的研究兴趣正式开了头。

生长:要去帮助他们

2021年7月,李永雪即将离开支教一年的卡斯初级中学。在最后一节课上,她没有讲授知识,只是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好好的道别。像来到这里的第一堂课一样,李永雪与学生们依次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在每个学生自我介绍后,她把准备好的信封交给他们,信封里是一张合影与一张写满祝福语的明信片。

介绍结束后,李永雪给学生们播放了自制的时长10分51秒的视频,记录了她去昌宁卡斯,去到卡斯中学,与281班学生们相遇的故事。视频一帧帧播放,前排的女生已经开始抹眼泪。李永雪的眼眶也已经湿润,她强忍着,在看完视频后读了为他们写的一封信。学生成绩提高的喜悦,一起备战运动会、每天饭后练习民族舞蹈和体操的时光,学生亲手做蛋糕,偷偷为她准备生日惊喜的场景……一幕一幕,不断从她脑海中涌现。下课铃声响起,李永雪看着台下的学生们,十分不舍。在这一年里,她尽力向孩子们传授所学,也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但她知道,一年很长,也很短。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对孩子们的未来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可能很小。

(李永雪给学生们准备的合影与明信片)

支教一年后,李永雪更加熟悉乡村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人际关系、文化风俗、发展情况等信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许是由于支教老师的身份,在看到家庭困难、孩子叛逆等现象时,李永雪特别想出一份力,但限于经历经验、思维等多方面局限,没有办法去帮助他们一一解决。回到学校后,她结合实践经历开始思考,想以一种科研的方式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开花:理论学习后的初步谋划

今年2月,李永雪回到昌宁县,前往昌宁新城社区德馨安置区的儿童之家实习。儿童之家由李永雪与3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志愿者提供服务。类似“四点半课堂”的运行模式,儿童之家一般在周末开放,除了对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外,还会开展一些兴趣活动、节假日活动和心理疏导服务。工作之余,她们也会协助处理村委会的一些行政事务。

昌宁县是西南大学定点帮扶地,而昌宁新城社区德馨安置区是其中重点帮扶的地方之一,学校已经向社区派遣了几期研究生志愿者。在和当地学校老师一起开会时,李永雪能明确感受到老师们对她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她们能够在这里做出一些成绩。“那之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干劲,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做实事、做好事。”

(李永雪在儿童之家开展兴趣活动)

重新出发,经过半月多的实践,李永雪已经有了设想:“可以借助儿童之家这个平台,在对儿童进行课业辅导的同时,从兴趣课堂、素质拓展等方面推进儿童服务。通过小范围试点,进一步在各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回想起第一次开放儿童之家时,只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参加。3月19日是儿童之家开放的第三个周末,参加的孩子人数已经达到二三十个了。李永雪和同事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她说:“就算是到了周末,孩子们也会早起,只为来到儿童之家。家长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来到这里,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开阔一下眼界。”

正是来自家长孩子的支持,让李永雪和同事们坚定了办好儿童之家的决心。社区为儿童之家的运行提供了基本资金,她们正在争取更多来自社会、慈善机构、企业的资源,让这个社区的儿童驻扎点能够越办越好。

跟着导师探讨乡村振兴时,李永雪写过不少稿件。关于俄罗斯反贫困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巫山县异地扶贫搬迁相关内容、西部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内蒙古典型案例……这些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她的视野,为她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做法。

(李永雪在昌宁新城社区做调研)

李永雪表示,她的目标是探讨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而乡村教育、儿童服务等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她结合自身在乡村的支教、实习、社会实践等经历,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乡村振兴进一步细化,具体到乡村儿童成长方面。

“我出生在乡村,又去过许多乡村支教、调研、实习,我更明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在哪。乡村儿童成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扣好少年的第一颗纽扣。”未来,李永雪想从乡村儿童抓起,打破他们不愿学习的思想桎梏,从源头上提升乡村村民素质。她希望用青春和热血担当起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让各地区乡村儿童能够勇敢地走出乡村,真挚地带着责任和梦想归来。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张一帆 李新雨|供稿

李永雪|供图

周晓倩|编辑

李旭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