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青年 > 正文

陈澔文的特等奖之路:深度访谈68位村民,整理数十万字资料……

时间:2024-04-06 作者:王梓炫 段蔼娣 申雅月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88次

暴雨忽至,打断了陈澔文团队的项目拍摄进度。为了及时完成任务,他们只得在风雨暂歇时争分夺秒地拍摄,从凌晨四点拍到晚上近十点。彼时的他们尚不知道,自己未来将站在“挑战杯”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

2023年九月中旬至十月,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进入全国展示交流阶段,比赛结果也随之公布。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澔文负责的项目《红岩精神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名片”》斩获全国特等奖。从各渠道了解“挑战杯”竞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八次走访调查、整理数十万字的资料……陈澔文和他的团队历经坎坷最终产出了这份调研报告。

(图为陈澔文领取“挑战杯”获奖证书后留念)

陈澔文,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第六届网编大赛西南地区三等奖等近30项荣誉奖项,现任西南大学校团委兼职团干、重庆市北碚区红岩文化公益传播中心创始人、理事。这样一份耀眼的简历背后,陈澔文付出了很多……

(图为陈澔文获得“西南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从无到有,扎实走深每一步

大一大二时,陈澔文和很多同学一样,并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态,抱着“只要做到不挂科就好”的心态,在学业方面的发力其实不大。而到了大三,未来的担子突然真真切切地压到了身上,如何选择——就业?考研?在大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在优秀同辈的压力下,他猛然发现,自己的简历太过空洞。“大彻大悟”的陈澔文开始将更多心思放在学业上,更为丰富简历、提升保研竞争力,开始主动接触各类竞赛。

2021年“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是陈澔文第一次参加的竞赛,在参赛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与以往课堂学习区别极大的实践比赛的独特感受。此后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含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起初名次并不如意,但作为团队成员之一,那些讨论、思考以及参与实践的日日夜夜实则为以后组建团队、参与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他说:“当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一同为一个目标去努力,一起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时,我会很快乐。”

一路走来,陈澔文脚踏实地,落好每一个脚印。当被问及为何被熟识的指导老师选中时,他笑着说“打动老师的,大概是以前比赛中体现出的踏实。”于是,厚积薄发的陈澔文开始主动“挑大梁”,担任项目负责人。

迎难而上,向着目标披荆斩棘

在《红岩精神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项目中,陈澔文团队选择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王朴村作为实践调研地点。

带领成员们动身去王朴村实践调研前,陈澔文提前设想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一一写好解决方案。针对当地村民可能出现的低配合度,方言口音重等情况,在实际采访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机智“取巧”——带着一些小礼物上门,感谢村民们的配合。在访谈时反复斟酌用词语句,在整理材料时悉心分辨信息效度。提到这些时,陈澔文说:“做想做的事遇到困难几乎是必然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想尽办法去解决,否则进度就得被搁置。”

“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优秀的同学、资源、项目就那么多,所以一定要去主动争取机会。”这是他给同学们的建议。最开始参与学生竞赛时,他到处尝试寻找机会,但也经常碰壁,“被拒绝是常事,但失败又没损失,主动出击更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基于先前的竞赛基础,搭建团队时,他有了清晰明确的规划,团队成员从各个学院、专业、年级聚到一起,“大部分伙伴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被打听到或者通过熟识的同学介绍的,他们在这个项目里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们这个项目很难走到最后。”

不过,作为负责人的陈澔文也有措手不及和焦躁的时候。

作品上交时间突然提前,他和伙伴们几乎是连轴转着加紧拍摄,“因为暴雨而停止拍摄那天,大家心急又无可奈何。”于是他们凌晨四点起床,以分秒为单位挤时间,满腔热情尽投于此,通宵达旦整理从王朴村得到的文字信息......这些经历让他和同伴们收获了更深厚的感情,也让他成长为一个更能深谋远虑、坚韧顽强的自己。

说起来可能让人意外,数次参与“红色主题”调研实践活动的陈澔文在高中时是理科生。大学被调剂到人文社科相关专业后,陈澔文一度茫然。但正是他的积极与不放弃,使他的本科学习慢慢步入正轨,最后拿到国家奖学金。“人生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如若当时就读理工科的相关专业,自己也不一定能有今天的成绩。”对于这条自己没有走过的路,他没有太多的美化,“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当时阴差阳错读了人文社科专业其实也很好。”

初心不改,握住流转的红色印记

王朴村是王朴烈士及其母亲金永华女士的长眠之地,2021年被纳入全国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陈澔文表示,实践地的选择是综合考虑的结果,除开地理位置和传承校地的因素,当地的红色文化及其发展本身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吸引着曾负责红岩学社的自己。

在不多的闲暇中,他多次探访重庆“红色纪念地”,一步步增进对渣滓洞、周公馆等地红色文化的了解。看着纪念墙上的一幕幕流转,过往革命义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涌上心头。春华秋实,在努力的日夜里,他一次次向着导航上不熟识的地标出发,在信息洪流中寻觅,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感受着红色文化和红色记忆的力量。

8次对点走访、深度访谈68位村民,总计整理十万字资料。可以说,调研报告上每一个字都来之不易。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陈澔文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解决红岩精神赋能王朴村实践困境的方法。为什么能做到特等奖?他说:“找到不一样的切入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并努力去做好这个事情。”站在研究红岩精神的高地之上,陈澔文和团队漂亮地做出了项目的独特性。

(图为陈澔文分享经验)

目前,陈澔文和团队成员已经成立了专业化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民非组织。在未来,他们将会继续深耕红岩精神,在红岩精神的传承弘扬道路上不断前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红岩精神”,勉励广大党员干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朝气的力量,是党和国家的未来,理应承担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责任,继往开来,开拓前进。陈澔文作为万千青年学子中的一员,通过红色精神汲取前行力量、提升精神素养、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视野和格局。

“说实话很累”是陈澔文参加挑战杯的真实感受。但他也说,这是一个“升华自己的过程”。

以终为始,一路前行。陈㵆文一点一滴为自己蓄力,在深夜的灯光下、在繁杂的文字中,在陌生的小路上......青年人秋实一样的岁月中,浩瀚汪洋的船只里,这样积蓄着力量向前的,还有无数忙碌但盎然的影子。

陈澔文|供图

廖舒雨 张世玮|初审

张菲倚|复审

邓林楠|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