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青年 > 正文

翟宇辉:用刻刀勾勒出凹凸世界

时间:2020-04-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7次

翟宇辉,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16级本科生,推免至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成绩年级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西南大学奖学金、西南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两篇,在美国独立人杂志发表文章及作品。重庆雕塑学会会员,成立“6742艺术实验室”,湖北武汉东湖海洋世界浮雕景观主要参与制作人。《轮回》、《走吧,走吧》等多项作品曾获奖并多次在重庆市美术馆、重庆市文联美术馆、西南大学博物馆等大型展厅展览,以艺术家身份参与重庆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并成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做最坏的打算,但都没应验过

「不守规矩」似乎是翟宇辉孩提时代的标签。「我从小到大都习惯于被认定为差生」,作为一名艺术生,翟宇辉的文化课相对处于劣势,经常不被他人理解。一路走来伴随着不少否定的声音,而翟宇辉始终能坚持自我,正确对待外界的质疑,不受他人的影响与阻碍,奔赴自己的热爱,在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大一评选国家级奖学金之前,翟宇辉出于好奇询问同学国奖是怎么一回事,未料同学却是诧异地反问:“难不成你还想拿国奖?”翟宇辉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他当时并未对此抱有期望,但那一年的国奖却出人意料地降临到了他头上,本以为遥不可及的事情,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喜欢一个专业时真的会废寝忘食」,这是翟宇辉喜欢上雕塑之后才有的感受。

大二那年,翟宇辉对艺术的痴迷占据了很多他本该吃饭睡觉的时间,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炎,医生预估完全恢复健康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翟宇辉在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之后,自己制定了一个恢复计划并严格执行,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半年后他基本痊愈,但同时体重也下降到了九十多斤。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历,翟宇辉以些微差距与这次的国奖失之交臂。这种对艺术的追求,正如周国平所说,「艺术家废寝忘食只是为了一个意象,一个还说不出来的形式,他当然感到了幸福,但幸福是额外的奖励,而不是预定的目的。」

陶醉于艺术中

在翟宇辉前进的路上,大学的老师更是令其受益匪浅,他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在为人处事上更让人敬重。世上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而翟宇辉的导师却能做到对待所有的人和事都一视同仁,「他真实到有时会让人感到虚幻」,翟宇辉如是说。

翟宇辉经常会受到一些老师的邀请在其工作室做事,在与众多老师频繁接触的过程中,他对老师们也产生了一定了解。在帮助老师做事的同时,翟宇辉能汲取不少经验。

翟宇辉不太在意给老师做事是否能带来收入,在他看来,老师随口的一句话都可能是提升自己的切入点,那与课堂知识是全然不同的。在这里他不仅能接触到老师的新作,也能得到老师更为全面的指导。

美术生对美院可能都有种执念,高中时翟宇辉怀着考上顶级美术院校的目标,复读两年仍遗憾错过,但机会依然在不远处等着他。

大三准备保研工作时,翟宇辉面临着一个选择,保本校的研究生稳操胜券且有很好的待遇,而自己心心念念的中国美术学院,保研是十分困难的,毕竟在西大迄今没有一人保研至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历来也从未招收过外校的推免生。

速塑练习

尽管如此,翟宇辉仍是选择接受更大的挑战,如果保研希望渺茫,还有考研这条路可走。「选择国美成功率很小,但我觉得不去顶级院校总是有缺憾」。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他自己的翅膀。

翟宇辉做好了两失的准备,但命运从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他收获了比期望更大的惊喜,成功被保送至中国美术学院。

翟宇辉有一个独特的座右铭——「星期天绝不学习」。平时沉迷于创作、学习的他会选择在星期天将自己彻底放空,以睡觉或者闲逛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如他所言,什么都不想,刨除任何身份、学业的附加品,单纯「做一天人」。对翟宇辉而言,快乐总是转瞬即逝的,像保送、得国奖,兴奋一时便归于平静,他没有自傲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地奋斗与努力。如契科夫所言,「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有些人面对未知会选择退避,但是他却自然而然奔向国美;有些人面对日渐消瘦逐渐恐慌,但是他却镇定反攻击败疾病;有些优秀的人把每一分每一秒看的很重,但是他却坚持周末绝不学习,放松自身。

他不狂,但是勇气胜过狂人。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乐于成为单孑独立的那一个人。在人群中,也许第一眼看不到他,但是只要看到他,便会移不开双眼。或许,人格的独立便是他优秀的根源。

站在魔术师的视角

看魔术表演的时候,普通观众可能更沉浸于表演带来的震撼当中,而谙熟此道魔术师同行会更关注手法或者技巧。翟宇辉不认为某件作品可以单纯用好坏去评判,观赏主体的差异决定了同一幅作品在不同人眼里可能传达出无数种不同的理念,「艺术应该留给历史去评判」。

很多人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翟宇辉想在后面再加一句话:「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如今的艺术已经不再是“一人一酒一篇诗”。最佳的艺术品不是坐而论道能够得到的,灵感的来源在经验之内。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多时候需要投入实践。只有当真正动手做时,一个好的艺术灵感才有可能涌上心头。无论是前往各大石窟进行艺术考察,还是深入乡村实践,都是翟宇辉辩证思考这个世界的过程。

以翟宇辉参观各大石窟为例,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益,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参观过后,他发现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相差甚远,帮助甚微。但如果说完全没有益处,那也是不对的,至少在参观后他欣赏到了另一种美。

也许街头某个人不经意的动作,或者是田野里随风飘动的花骨朵,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能成为灵感的来源。真正的艺术家善于从中捕捉到创作的素材,并将其加工成精美艺术品。如翟宇辉所说,「艺术家要用手带动脑的思考,艺术创作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体验都能成为艺术的养料,「现在是学习的黄金年龄,与其赚钱不如多学习。」回想起以往的兼职经历,翟宇辉表示那段时间基本是被浪费的。

翟宇辉曾利用假期先后于北京零壹零美术培训中心、重庆市合川艺校任兼职教师,此后翟宇辉不断思考这次兼职是否真的给自己带来了益处,如果光从物质金钱来说,这次兼职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如果计算时间成本的话,他认为是失败的,这次经历并没有使他学习到更多新的东西。如果将这些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也许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由艺术家创作,但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又各不相同。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作品,自然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作品。在重庆市“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中,翟宇辉以该项目中最年轻的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其中。在这里翟宇辉得到过不少认可,但也曾听到过毫不委婉的批评。

《爱情系列·钻石》

翟宇辉认为,无论是褒是贬,也许都只是思考的方向不一样导致了审美误差,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有人为之鼓掌叫好,也自然免不了有人发出的质疑。「某件事情能做好一定是怀着包容的心态去做的,它会允许有各种各样方向的存在。」

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认为这是最美的微笑,有人却解读出阴谋的味道。一开始对于那些批评的声音,翟宇辉难免挂怀,但转念一想,「作品有好坏之分,评价有褒贬不一,在艺术领域一切都不是绝对的」,他对此便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翟宇辉与导师交谈过这段经历,导师告诉他:「艺术领域对作品看法不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你可能只听到了一个质疑你的声音,但是谁知道背后还有多少质疑你的人」。

艺术的世界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并不是非好即坏,艺术家和作品的评判都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无法定夺的事情,不如交给时间。

跳出传统观念的框定

意外考入陌生的雕塑专业,翟宇辉本以为这会是他不久后就会离开的领域,谁知,他就此进入了新世界

一开始的基础画图课程并未让翟宇辉对雕塑专业产生兴趣,当课程涉入三维创作,翟宇辉发现这个专业能够契合他动手能力强的特征,当专业和兴趣发生共鸣,翟宇辉找到了留下的理由。

翟宇辉将一边创作一边发现问题作为动力,一眼便能看穿的作品在他眼里索然无味。「有些东西在传统的价值观内没有意义,但我觉得它背后存在很大的价值。」

创作《轮回》时,翟宇辉将一张纸贴在学院门口,任这张纸记录下它这一天的经历。一张整洁的白纸,最终或许会与地面融为一体,或许会皱、会破,甚至可能被撕毁,在这一天结束前,没有人知道这张纸最终呈现的状态会是怎样的。

很多时候翟宇辉想做的只是提供一种客观物质,而不会用一个明确的理念去约束自己的作品,他认为每个观赏者从同一幅作品中得到的感受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解读都联结着自身的经历。

谈到非艺术生对于看艺术展览的一些困惑,翟宇辉提出了一些见解。他首先强调「一定要多去」,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观赏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无论懂或不懂艺术,只需放空自己去感受面前的作品。

「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对你来说不重要,你自己的人生经历会与作者传递出的共通点产生连接,」翟宇辉认为如果观赏者在作品中看到的与创作者所解释的东西不一样,那是创作者的失误。

翟宇辉在雕塑领域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人民艺术家”,他认为当代艺术家需要找到与人民共通的点,而不是打着某种旗号为少数人服务,创作出的作品能被大众解读,才是这件作品存在的意义。对七塘镇进行考察实践,便是他寻找“共通点”的一次探索。

「这是当下的一个热点,也是难点。」翟宇辉认为真正能做到使“艺术介入乡村”的,是那些更偏重学术的研究人员,而非抱有太多现实利益考虑的群体。

翟宇辉为这次考察作出的方案要得到村民的认同并非易事,有些东西在创作者眼里是艺术,在村民眼里却是破坏,这在原本构建作品的基础之上又加了一个难题:如何做到让村民也能解读艺术。

「现在的艺术是共生的艺术,是参与式的艺术。」翟宇辉提到了“去主体化”的概念,他认为如今的艺术创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种协商的结果,在与受众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找到共通点,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价值。

每一次创作的热情都被留在当下,下一次又是新的开始。翟宇辉不会反复咀嚼任何一次成功的喜悦,同样不愿多受自我怀疑的困扰。审视自己的作品时他也会质疑其是否有价值,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让他停滞的障碍。兴奋和失落都抛在身后,创作永远在路上。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供稿供图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高澜/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