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青年 > 正文

申小歌在经历中成长:农户有困难,我们不做谁来做

时间:2024-06-16 作者:岳美嘉 段霭娣 来源: 浏览量:71次

“最初我是不想到科技小院工作的。”在铜梁蔬菜科技小院听到申小歌这样说时,我们是有些震惊的。毕竟在跟我们介绍起小院的种种情况时,她眼中的光彩是那样不容忽视。

申小歌,资源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校级“五好研究生”、校级“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2022年来到铜梁蔬菜科技小院,成为其核心成员之一。在科技小院的日子里,申小歌与团队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团队荣誉。


(图为申小歌参加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


“谁愿意到乡下吃苦呢?”

坦白讲,申小歌最初选择学农无关理想,“谈不上喜不喜欢,就是高考分数刚好够了。”就这样,申小歌稀里糊涂地开始了自己的农学生涯。原以为自己专业主要是埋头实验室做研究的她,入学后才慢慢发现实际情况与设想完全不同,“我们农学门类的,要真正下地去,跟土地打交道。”因此,谈起本科院校期间对“科技小院”的印象,“艰苦”是关键词,“我那时候蛮排斥科技小院的,因为以前没种过地,觉得太苦了。”

科技小院通常驻扎在村庄里,那里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学校里优渥。除了日常学习和实践劳作,小院成员们还需要自己解决做饭等事务。“我当时就觉得那个生活真是太难了,谁愿意到乡下吃苦呢?”然而,另当初的申小歌从未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决心长久驻扎在科技小院,一门心思讨“苦”吃——来到西大读研,在这里,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经历逐渐改变了她的想法。

“小娃娃也懂得种地?”

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于2020年10月命名成立,如今已斩获中国农技协十佳科技小院、最美科技小院等43项荣誉。但初到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申小歌,却一度感觉“很受挫”。除了最基本的沟通障碍——当地农户多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包括申小歌在内的许多非西南地区学生听不懂方言,农户们也很难理解学生用普通话讲的专业术语,最大的困难便是村民们的信任问题了。

铜梁地区的农户多是成规模化的种植大户,十几年来已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种植经验。因此,当尚显得稚嫩青涩的小院成员们挨家走访、推广技术时,多数农户抱着不屑的态度,“你们这种年轻的小娃娃也懂种地,也能来指导我吗?”回想起小院建设初期,申小歌说,“最开始很多农户都是抱着这种心态,不信任也不太愿意尝试我们的技术。”

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使农户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那时候,连衣角带起的风都氤氲着滚烫的热气,这种高温天气对务农的影响不言而喻。一边是不断高投入的人工和肥料,一边是几乎颗粒无收的作物。于是,焦急的农户来到科技小院,找到在烈日下调研的小院成员们。但不相信“娃娃也有办法”的他们,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技术以解决困境而来,只是迫切希望这些大学生有途径代他们向政府反映情况,执拗地询问着——“政府对这种自然灾害有没有补助?”

“真庆幸自己是一个农学生”

略显无奈的小院成员们除了帮助农户反馈情况,还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解决持续高温造成的庄稼干死、土壤板结等问题,在研制肥料时,申小歌和团队成员们增加使用以黄腐酸为代表的抗干旱物质,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有效预防了高温干旱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申小歌深知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也理解农户们对“小娃娃”的不信任。当看到自己和团队的研究与推广为当地农户带来实效时,她开始改变了从前对农业学习的想法,“我真庆幸自己是一个农学生,在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到来之际,可以为农业生产做些实事儿。”


 

(图为申小歌检查土壤机质)


于此同时,农户们看到成效时,流露出的真切喜悦也常常带给申小歌很强的满足感。一位农户在团队回访时,甚至现场扒了两株辣椒让他们观察,一株是他用老办法种植的,株高在30 至40厘米,而用科研小院的技术和肥料种出的辣椒,株高却在 60 至70 厘米——“近乎翻了整整一番!产出辣椒的数量更多,品质也更好了”农户激动地说。

看着农户质朴的笑容和一高一低两株熟悉的植株,申小歌发自内心地感动和自豪。在小院工作的日子里,申小歌先后看到了许多张同他一样诚恳的、笑盈盈的脸。能实实在在地帮到农户,让她觉得小院的工作充满意义,也下定了主动留在小院的决心。


(图为申小歌在田地里劳作) 


“调研时走过的路,顶着的太阳,原来都是那么意义非凡”     

申小歌驻扎小院的两年里,团队的54名核心成员仅在铜梁就走遍了7个镇,45个村,提取出300多份样本。因为要错开农时,小院成员们顶着烈日到处调研,仔细观察不同条件下作物的不同状态。由于担心农户们遇到“求助无门”的情况,小院成员们每年驻扎小院330天以上,几乎“全年无休”。2023年至2024年的冬季假期,申小歌就是与团队成员们在小院轮班值守中度过的,真正做到了“小院不离人”。

在时间和技术的成效中,农户们也慢慢从“质疑”到“认可”。农户们人均五六十岁,正是成员们该喊叔叔阿姨的长辈年纪。申小歌说:“他们年纪那么大了,又辛辛苦苦种了一片地,我想让他们过得更好。”提起这些时,她的表情颇为严肃,“我们作为农学人,如果我们都不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那农户们在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就真的没人去解决了。”在小院里近两年的经历让申小歌切实明白了自己作为学农人的意义——打通科技下乡助农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农民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农业生产。

申小歌尤其记得那一天,技术的成熟和时间的守候让“不信任”的农户们动摇,当地农户给小院成员们送来一筐新摘的水果。她揣着一颗火热的心,第一次被一个嬢嬢像招呼自家晚辈似的,品尝嬢嬢亲手种的果子。说起这样的一幕,申小歌仍被当时农户们的接纳与认可感动,如今逢年过节时农户们总会招呼小院成员们一起吃饭。申小歌说:“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调研时走过的路,顶着的太阳,原来都是那么意义非凡。”


(图为铜梁蔬菜科技小院获得的荣誉认定)


如今,在小院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铜梁蔬菜科技小院喜报频传。至今已构建出 1个10 万+的健康土壤——绿色蔬菜数据库,集成创新8大项绿色辣椒、莲白、草莓等技术,相关技术覆盖的万亩蔬菜已经实现增产1041吨,增收343万元。除此之外,小院还协同多地推广“铜梁模式”,向西南山地复制建成永川梨、勐海香米、云南褚橙、洱海蔬菜等13家科技小院,为各地的更多农户提供帮助。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申小歌很真诚地表示希望能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南的农业局或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据申小歌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同小院的工作有许多相关性,也与自己的专业高度匹配,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职业方向与她的个人想法不谋而合——学习农业7个年头,申小歌希望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随她一起回到家乡,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改变目前较为传统的耕作模式,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申小歌|供图

廖舒雨 张世玮|初审

张菲倚|复审

邓林楠|终审